他们在我们从未涉足的岁月里,从容坚持;
他们在新生力量撑起脊梁的时代里,仍未言弃。
自古以来,薪火相传从来不限于工艺技巧,
更重要的,是精神品格。
2013年新年元月的一次聚会上,老画家阎文喜左侧坐着夫人及女儿阎评,右侧坐着另一名老画家田沧海。这可以说是一场老朋友的见面会。当然,画家对面还坐了一排年轻人。
田沧海语带玄机、风趣幽默,引来席上阵阵笑声。阎文喜更多是倾听和微笑,偶尔插一两句,询问某位老朋友现状如何,或是顺着田沧海的话题,感慨“当年意气风发如今老年迟暮”。上次见面,是在一年多前,田沧海到陕西为新作采风,路经西安,和阎文喜小聚几天。两次相聚间隔时间实在不长,但两人依然有回忆“没完” 的过去,以及感叹“没了”的当下。席间,年轻人已经把微博刷了好几轮。
让人惊讶的是,阎文喜也会把时下网络热词“正能量”常挂嘴边,ipad这种“时髦”的现代工具到他手中玩得极“溜”。他会和年轻入讲起“日本丰田董事长为了节省,用尺子量着手纸用”,以及“李嘉诚看到地上有一块钱也捡起来,但当国家需要,一千万哪怕一亿也慷慨解囊”。诸如此类的话题,在网络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,并非重磅头条,也非耸人听闻,但他乐意提。他是怕物质横流的现代社会,把年轻人最基本的品质都侵蚀了。他说,厚积,然后薄发,趁年轻,你们应该要“厚积”,别怕吃苦头。本是陈腔老调,却说得真诚。
那时,电影(1942)虽然已下了档期,但余热还在。他问我:“《1942》你看了吗?”我答:“看了。”他甚感欣慰,“别怪电影人再揭伤疤,那些历史……是应该记住的。搞艺术的人,不能忘记过去。”
忠厚谦和的阎文喜是个时刻保持自省的人,他给女儿取名“阎评”,谐音“严评”。因为女儿恰好出生在动荡的岁月,阎评——严评,他希望下一代人,不要忘记曾经的苍茫艰涩,更不要迷失自己的方向。
不知不觉间,年轻人捧手机刷微博的双手变成一本以阎文喜画作制作的新年台历,传阅,交头接耳,错落的声音里,偶尔能听到“十二个月份十二幅作品里,我最喜欢这一幅”,“这个色调实在太棒了”、“很安宁的感觉”……也许,在这个年龄阶层跨度有点大的人堆里,消除代沟最有效的“武器”就是艺术。
台历里选取的作品并非阎文喜早期擅长的主题创作,也甚少近几十年里主攻的西北风土民情,更多的是异域风光写生作品。问他为何。兴许是觉得终于有人发现这个问题,阎文喜有点得意,说:“就是要挑些大家少见的,新年图新鲜。”
话虽如此,但其实阎文喜并不是一个“图新鲜”的人。与田沧海认定用水彩画佛像一样,阎文喜一旦认定了走传统写实路子展现民族民情,就从没想过要变——即使当下最火热的是当代艺术、当代观念,艺术形式更是前所未有的多元化。阎文喜是当下少有的不受市场影响、仍潜心创作的艺术家。简单来说,就是不媚俗。记得偏锋新艺术空间负责人王新友在一场访谈中说到,“其实当不当代并不重要,但要有人文精神。生存在这个时代,要有与这个时代气质契合的精神,但不需要特别去强调当代这个概念。”我觉得,阁文喜的作品里传达出来的,也正是这句话所说的。只不过,他的作品里所提的,并不是时代的表象,而是被我们忽略了的情感。
后来,我有幸看到了这样一幅情景:冬暖花开的广州,在田沧海位于番愚的画室里,一位女模特坐在结构简洁的明式家具椅上,阎文喜和田沧海在前方左右两侧各摆画具,用不同的绘画形式来呈现自己的艺术。油画及水彩同样作为舶来品,但均被他们“摆弄”得得心应手:水彩画与中国的水墨画在用笔用色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,田沧海用水彩来进行大型题材创作,一改人们心中水彩只是“厅堂小品”的地位。此时,他的水彩写生,色彩简练、笔风洒脱,同时借鉴了油画对光的处理,使得造型立体,画面通透;而阎文喜则是用油彩颜料三两笔便把造型轮廓勾勒出来,然后再慢慢细化。用色沉稳大气,画面中有他惯用的粗砾感,细节之处却又能轻巧涂抹,把传统写实里扎实的造型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,却又不失个人风格。半天时间不到,两种形式两种风格的作品雏形已 立于眼前。
两位共渡将近半个世纪的老朋友,多年来,在各自的领域上默默坚持,待到欣然相聚时,画笔、颜料、模特……他们用艺术进行着无声的交流。时间悠悠流淌,如此简单的画面,已使他们知足得不知今夕何夕。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